热电效应(英语:Thermoelectric effect)是指由温度差直接产生的电压差,或者由电压差直接产生的温度差。这个效应可以用来产生电能、测量温度,冷却或加热物体。因为加热或制冷的方向取决于施加电压的方向,热点装置让温度控制变得非常容易。
一般情况下,热电效应总共包含了三个分别经过定义的效应:塞贝克效应(Seebeck effect,由 Thomas Johann Seebeck 发现)、帕尔贴效应(Peltier effect,由 Jean-Charles Peltier 发现)、汤姆孙效应(Thomson effect,由 William Thomson 发现)。在很多教科书上,热电效应也被称为 帕尔贴-塞贝克效应(Peltier-Seebeck effect)。此效应由法国实验物理学家 Jean-Charles Peltier 与爱沙尼亚裔德国物理学家 Thomas Johann Seebeck 分别独立发现。同时还有一个术语叫作 焦耳热 ,即当一个电压通过某一阻抗物质上会产生热量,其值与电流 I 的平方、导体的电阻 R 和通电时间 t 成比例关系。 帕尔贴-塞贝克效应 与 汤姆孙效应 是热力学可逆的,但是 焦耳热 并不是可逆的。
塞贝克效应
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·约翰·塞贝克于1821年发现,将二种不同金属各自的二端分别连接构成的回路,如果两种金属的两个结点处温度不同,就会在这样的线路内发生电流。这种现象称为赛贝克效应(Seebeck Effect)。
塞贝克发现,当两种不同金属组成闭合回路且两结点处温度不同时,指南针的指针会发生偏转。于是他认为温差使金属产生了磁场。但是当时塞贝克并没有发现金属回路中的电流,所以他把这个现象叫做“热磁效应”。后来,丹麦物理学家汉斯·奥斯特重新研究了这个现象并称之为“热电效应”。
不同的金属导体(或半导体)具有不同的自由电子密度,当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相互接触时,在接触面上的电子就会扩散以消除电子密度的差异,在两块金属的另两个端点形成稳定的电压,电子的扩散速率与接触区的温度成正比。由此产生的电压通常每开尔文温差只有几微伏。 而不同温度的相同金属(或半导体)也具有不同的自由电子密度,所以只要维持金属两端的温差,也能使电子持续扩散,在金属的两个端点形成稳定的电压。
不同的金属与半导体具有不同的塞贝克系数(所产生赛贝克效应大小不同),半导体与金属的主因略有不同。半导体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载流子密度,当单一半导体两端具有温度差时,载子会扩散以消除密度的差异,因而造成电动势。两端的温度相差越大,则产生的赛贝克电位差越大。而金属的自由电子密度与费米能级几乎不会随温度改变,因此金属的赛贝克效应远小于半导体。金属的赛贝克效应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来决定。若平均自由程随温度上升,则热端的自由电子有较高的机会向冷端移动,此时的塞贝克系数为负值。反过来说,若电子的平均自由程随温度上升而下降,则冷端的自由电子有较高的机会流向热端,塞贝克系数为正值。
在以下电路中,若电压计两端的温度同为 :
由塞贝克效应产生的电压可以表示成:
其中, 是金属 A 和 B 的塞贝克系数, 是两块金属结合处的温度。塞贝克系数取决于温度和材料的分子结构。如果塞贝克系数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接近常数,以上方程可以近似成:
- 将两种不同的金属连接,并在两接点给予温度差,两种金属会分别产生各自的温差电动势。
- 选用适当的二种不同金属制成热电偶,利用赛贝克效应可以直接测量温差,或者将金属的一端设定到已知温度来测另一端的温度。
- 当几个温差电偶连接在一起时叫做热电堆,用来制造更大的电压。
- 塞贝克效应还可以用来鉴定合金的成分:将未知金属和已知金属连接,并保持温度不变,根据测得的电压可以算出未知金属的塞贝克系数,从而判断它的材料。
- 若使用相同的金属形成回路,则会因为温差造成的电动势互相抵销而无法观察到赛贝克效应。
帕尔贴效应
传统上有时称 帕尔贴效应 是 塞贝克效应 ,但此说法并不严谨。与 塞贝克效应 不同, 帕尔贴效应 可以产生在两种不同金属的交界面,或者一种多相材料的不同相界间,也可以产生在非匀质导体的不同浓度梯度范围内。
当对上述三种材料嵌入回路中并施加电流时,金属 1 会对金属 2 或相 1 对相 2,或浓度点 C1 与 C2 间产生放热或吸热反应。帕尔帖效应即为塞贝克效应的反效应,即当在两种金属回路中加入电源产生电势后,不同的金属接触点会有一个温差。
汤姆孙效应
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,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,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(称为汤姆孙热)。汤姆孙效应(英语:Thomson effect)是英国物理学家 William Thomson 于 1854 年发现的:将一根导线通恒定电流,由于导线有电阻而发热。再将这根带电的导线的某小局部加热;使它产生温度梯度。这根导线就在原有发热的基础上,出现吸热或放热的现象。或者反过来,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,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。
一个金属(或半导体)材料的帕尔帖系数并不是一个定值,也会随着温度而改变。在一个具有温度梯度的导体中,每个位置都可以视为是具有不同帕尔帖系数的材料。当电流通过时,不同的位置会各自产生帕尔帖效应,造成局部的吸热或放热。由于金属的热导率较高,这些局部的吸收或放出的热能会分散至整个导体,因而造成导体整体的吸热或放热。吸热或放热要由恒定电流的方向和导线热梯度的方向而决定。这种现象称为汤姆孙效应,汤姆孙效应并不会在均匀温度的通电流导体中出现。
完整热电方程
真正的热电装置通常会涉及到多种上述效应的操作。我们可以用种一致而严谨的方式将塞贝克效应、帕尔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结合起来;同时包含焦耳加热和普通热传导的影响。 如上所述,塞贝克效应会产生电动势,进而得到电流方程:
为了描述帕尔帖效应和汤姆孙效应,我们必须考虑能量流。如果温度和电荷随时间变化,则能量累积量 的完整热电方程如下:
是热导率,第一项是傅里叶热传导定律,第二项表示电流携带的能量。第三项 是从外部热源输入的热量(如果适用的话)。
材料若达到稳态,那么电荷和温度就呈现稳定的分布,此时 , 。利用这些事实和第二汤姆孙关系(见下文),可以将热方程简化如下:
中间项是焦耳热,最后一项包括帕尔帖效应(在交界处的 )和汤姆孙效应(在热梯度中的 )。结合塞贝克方程 ,该方法可用于求解复杂系统的稳态电压分布和温度分布。
如果物质不是处于稳定状态,那么完整的描述则需要纳入动态效应,比如与电容、电感和热容有关的动态效应。